重点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 正文

“四则运算”塑品质 “质量赋能”筑丰碑

 ——中国水电十五局甘肃皇城抽水蓄能项目质量管理纪实

来源:第三工程公司 作者:吴铁锤 时间:2025-10-10 17:01 分享

在海拔两千八百多米的祁连山脉腹地,承载着西北绿色能源希望的皇城抽水蓄能电站正拔节生长。作为《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的国家“十四五”重点能源项目,同时也是中国电建集团在西北地区首个“投、建、营”一体化的重大水电工程,水电十五局在质量管理上精耕细作,巧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系统构建全周期、全要素、全链条的质量管理体系,力求在国家高质量能源战略布局的关键节点上,筑牢皇城品牌的质量根基。

善用“加法”:加强数智驱动,夯实质量基础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质量之基,源于精准。面对高原复杂地质与恶劣气候的双重挑战,水电十五局皇城项目坚持以“数智化”为质量管理赋能,推动质量管控从“人防”向“技防”深化,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跃升。

“不要只把‘智能+’贴在墙上、写在纸上,而是要在皇城项目把数智技术用作‘千里眼’和‘顺风耳’,筑牢质量管控的每一道防线!”项目经理李刚以数智技术实效性为目标,“精准制导”部署“赋能加法”,强化全过程质量感知与数据链建设,以数智技术为质量管理保驾护航。

为精细化、可视化把控混凝土生产质量,项目部与中国电建肃南公司联合研发“智能数字化称量检测预警系统”。该系统通过在拌和楼骨料仓、水泥及粉煤灰罐、水秤、外加剂秤等关键点位安装高精度传感器与自校准装置,实时采集、传输每盘混凝土的原材料称量数据,通过AI算法自动比对配合比设计值,一旦检测到称量偏差超出阈值时(如骨料±2%,胶材±1%,水±1%,外加剂±0.5%),系统立即启动报警并锁定搅拌机,同时向质量管理人员推送预警信息。拌合站站长吴桂平表示:“该系统实现了从人为控制到智能控制的转变,确保了混凝土生产质量的稳定性。”

同时,在大坝填筑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引入碾压机智能控制系统。碾压机搭载GNSS高精度定位、多传感器(振动加速度计、陀螺仪)及机载控制系统,根据BIM模型设计参数自动规划碾压路径,实时监控压实轨迹、遍数和振动状态,自动生成压实度云图,确保每条碾压条带都能得到均匀、充分的碾压,有效避免了漏压、过压等问题。实测数据显示,该系统使含水率控制精度达到±0.5%,压实均匀性提高30%,碾压效率提升25%,真正实现了大坝填筑的“均匀、密实、高效”。

通过“数智+”的持续加码,项目实现了质量隐患的早期识别、早期预警、早期处置,将质量管理的触角延伸至每一方混凝土、每一层填筑、每一米掘进,真正让“高原施工”插上“智慧翅膀”,夯实了创国优、铸精品的数据基石。

勇做“减法”:减少质量波动,提升质量效能

质量管理的核心在于过程的稳定与受控。皇城项目敢于向“不确定性”亮剑,通过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全力减少质量波动,将“一次成优、全程创优”的理念贯穿于施工的每一个环节。

在一次坝基填筑碾压试验专题会上,项目总工王俊涛指着碾压轨迹图强调:“碾压遍数、速度的微小波动,都会导致压实度差异。我们必须消灭这些‘质量锯齿’,让质量曲线平滑稳定。”为此,项目大力推行“标准化工艺”减变异行动。由质量管理部牵头编制涵盖坝体填筑、库盆开挖、洞室开挖、支护、灌浆、混凝土生产等全专业的《施工工艺手册》,让一线作业人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严格执行“首件制”,对每道新工序的首个作业面或首个构件进行样板引路,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大面积推广,从源头上统一施工标准,减少人为操作差异。

在材料管控上做“减法”,严把入口关。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动态管理机制,对进场原材料和构配件实行“批批检”,不合格品坚决清退,从源头上杜绝“带病”材料流入工地。同时,优化配合比设计,通过大量试验,找到适应高原环境的最优配比,减少因材料性能波动导致的混凝土强度离散。

严格执行质量巡查和旁站制度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人为不确定因素。质量管理人员每日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重点检查施工工艺、材料使用和设备运行情况。在关键工序施工时,安排质量管理人员与监理工程师共同旁站监督。

通过这一系列“做减法”的硬招实招,项目质量关键指标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质量返工率显著降低,实现了质量管控效能与工程建设效率的双重提升。

巧施“乘法”:乘借协同合力,聚合质量链条

独行快,众行远。皇城项目深刻认识到,优质工程是设计、施工、监理、供应商等各方协同创造的产物。他们巧施“乘法”,打破组织壁垒,聚合内外资源,形成“1+1>2”的质量共创乘数效应。

内部协同上,项目强化“大质量”观,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技术牵头、质量部门全程监督、各作业队严格执行的纵向责任体系。同时,横向打通工程、技术、物资、安全等部门壁垒,推行“质量联动会诊”机制,每周召开质量协调会,共同研判风险、解决交叉作业面的质量难题,确保管理指令无缝衔接、技术方案落地生根。

当发现坝基填筑所需的特定型号振动碾因高原工况导致故障率偏高时,设备物资部主任贾宁博主动找到生产经理任康和质量主任齐明商议。“任经理,齐主任,”贾宁博开门见山,“单靠维修是‘救火’,我建议立刻联系厂家技术专家,共同攻关,从设备适应性上进行改造。”任康当即支持:“好!设备稳定是质量保障的前提,这个联动非常必要。”三方协同下,很快制定了针对性的设备改造与保障方案,确保了关键设备的出勤率和作业稳定性。

外部协同上,项目主动与业主、设计、监理单位构建“四方联动”质量共同体。定期组织设计回访,邀请设计代表驻场服务,及时优化设计方案,解决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与监理单位建立“联合巡检”制度,共同对关键工序、隐蔽工程进行验收,变事后检查为过程共管。此外,项目还将核心分包商、主要材料供应商纳入质量考评体系,开展“优秀作业班组”评选,共享质量管理经验,激励上下游伙伴共同提升,将质量管理的链条从施工现场向前延伸至设计源头,向后覆盖至运维准备,凝聚起共建精品的强大合力。

敢行“除法”:除革管理壁垒,创新质量生态

迈向高质量,不仅需要精耕细作,更需要敢于革故鼎新。皇城项目以问题为导向,敢行“除法”,着力破除制约质量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和陈旧思维,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质量生态。

项目大力破除“信息孤岛”之障。整合原有分散的质量验收、试验检测、物料管理等系统,打造统一的“项目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质量数据实时共享、业务流程在线审批、质量问题闭环管理。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端随时调阅任何部位的质量档案,决策效率大幅提升,彻底告别了“纸上谈兵”和“数据孤岛”。

勇于革除“路径依赖”之弊。鼓励微创新、小改革,组建质量QC攻关小组,围绕高原施工痛点开展技术攻关。项目还着力消除“责任虚化”之弊。推行“质量责任铭牌制”,在每一个仓号、每一段衬砌、每一片边坡醒目位置悬挂责任牌,明确施工、技术、质检责任人,实现质量责任可追溯。同时,建立严格的质量奖惩制度,树立“质量优先”的鲜明导向,让“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出“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性生态。

祁连作证,岁月为名。中国水电十五局皇城抽水蓄能项目通过精妙的“四则运算”,在质量管理这篇大文章中写出了扎实的答案。站在海拔浩浩荡荡的施工一线,目睹着大坝日渐隆起、隧道向前延伸,建设者们深知,从框格梁和连接路挡墙上每一方混凝土的浇筑,到隧道里每一根锚杆的钻进注浆和每一段钢筋网片的安装挂设,再到坝基填筑精确至毫厘的料石级配和填铺厚度,都关乎着这颗能源心脏每一次脉搏的跳动。皇城抽水蓄能电站,不仅将以清洁电力点亮西北,更将以卓越的品质,成为水电建设史上又一座闪亮的丰碑。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