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这座承载“青铜之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荣光的城市,曾以矿冶产业的辉煌书写共和国工业史诗。然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发展转型,老矿城的“成长烦恼”日益凸显:老旧小区墙体斑驳、管线老化,棚户区低矮拥挤、环境恶劣,城市边角地闲置荒芜,曾经的工业“名片”渐渐蒙上岁月尘埃。
如何让“老矿城”褪去沧桑、重焕生机?如何让居民在城市更新中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中国水电十五局——深耕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更新领域的中央企业,携手黄石市布局地质里、延安岭、吉雄KT楼、老人大等系列城市更新项目,以“里子”的坚实保障与“面子”的精致靓丽,为这座“老矿城”注入“新活力”。
东楚双盘:筑牢民生“里子” 勾勒宜居“面子”
在黄石港区,东楚・延安岭与东楚・地质里两大项目,恰似两颗镶嵌在城市版图的“明珠”,以“住宅+商业”的复合型社区形态,重新定义老城区宜居标准。这不仅是中国水电十五局推进黄石城市更新的“重头戏”,更是“里子实、面子靓”理念的生动实践。
东楚・延安岭项目地处延安路以南、湖滨大道以西,曾遍布老旧平房的区域,如今已是火热建设现场。项目规划用地27050.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9974.94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21247.83平方米——一组组数据背后,是对“里子”的精心打磨。
“地下空间既要满足停车需求,更要统筹管线、设备等基础设施,为社区长远发展打牢基础。”项目总工程师刘宏强介绍,地下一层局部二层的设计,可提供500个停车位,同时容纳供水、供电、通信等管线,从根本上避免后期“马路拉链”式施工,保障社区运行稳定。
地面之上,涵盖26层、17层高层住宅及商业配套,以剪力墙和框架结构为主。“剪力墙结构抗震性强、空间利用率高,适配高层住宅;框架结构则为商业区域提供灵活布局空间。”刘宏强解释。其中,2-3#楼采用“高层住宅+底层商业”模式,底部2层商业裙楼将引入便利店、生鲜超市、社区诊所等便民业态,实现居民“下楼即享”生活服务。
“以前这一片都是老房子,没电梯、没停车场,买个菜要走两站路。现在高楼有电梯,楼下有商铺,以后生活肯定方便!”住在附近的居民李建国,每天都会绕着工地转一圈,看着拔地而起的高楼,眼中满是期待。
若说延安岭项目是“宜居范本”,东楚・地质里项目则是“民生扩容”的代表。该项目位于芜湖路以北、湖滨大道以东,总建筑面积66098.51平方米,11幢单体建筑中,1#、3#楼为33层住宅,2#楼为32层住宅,其余为多层商铺与地下变电所。“33层高层设计,能在有限土地上容纳更多居民,有效缓解黄石港区住房压力。”项目负责人朱正发表示,项目建成后可提供326套住宅,惠及近1200名居民。
“里子”保障上,项目地下一层的物业专变变电所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控供电负荷,确保社区用电稳定;商铺区域采用框架结构,可根据商户需求灵活划分空间,适配餐饮、零售、服务等多种业态。“面子”打造上,项目外立面采用现代简约风格,与湖滨大道城市风貌相协调,33层高楼更成为区域“视觉地标”,让老城区天际线焕发新活力。
老楼焕新:激活城市“细胞” 延续人文“脉络”
城市更新从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基础上,让老旧建筑重获新生。在中国水电十五局的黄石项目版图中,吉雄KT楼改造与老人大改造工程,正是“微更新”理念的典型代表——如同为城市“老细胞”注入新活力,既修复建筑“里子”功能,又延续区域“面子”人文。
吉雄KT楼位于黄石大道东侧,紧邻黄石十四中,距黄石港商业核心万达广场仅500米。优越的区位条件,却因建筑老化“黯然失色”:9层商住楼外立面斑驳脱落,内部管线老化严重,居住空间狭窄,商业业态零散。“这栋楼建成于2000年,是周边居民的‘记忆地标’,但功能滞后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项目负责人朱正发说。
中国水电十五局接手后,未止步于简单“翻新”,而是开展全方位“体检”与“升级”。“里子”修复上,设计团队重新规划居住与商业布局:住宅部分优化户型结构、扩大采光面,更新水电管线与消防设施,部分户型增设独立阳台。“我们还在每层加装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从细节保障居民安全。”朱正发补充道。
“面子”焕新时,团队充分考量周边环境:外立面采用明快的浅灰色,搭配通透玻璃窗,既呼应万达广场现代气息,又融入黄石十四中书香氛围;建筑入口增设无障碍坡道,方便老人与儿童通行;门口小广场铺设防滑地砖、种植景观绿植,成为居民休闲“小天地”。
如果说吉雄KT楼改造是“功能升级”,老人大改造工程则是“人文+景观”的融合典范。项目位于公园路以北、纺织五路以东,紧邻青山湖广场与青山湖,东南向便是湖北师范大学——倚山面水的区位,赋予项目独特“山水人文”基因。
“改造核心是‘不破坏原有风貌,不辜负山水资源’。”项目设计师王光景介绍,“里子”优化上,团队为改造完成的楼宇加装电梯,解决老年人“爬楼难”;更新厨卫设施,采用节水型马桶与节能型燃气灶,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楼道内重新粉刷墙面、更换老旧扶手,增设便民信息栏。
“面子”打造上,团队充分利用青山湖景观资源:建筑周边修建亲水平台与休闲步道,居民推窗可见青山湖波光粼粼;种植香樟、桂花等本土树种,实现四季有景;建筑外立面采用浅灰色涂料,搭配深棕色窗框,与湖北师范大学红砖建筑相呼应,延续区域人文脉络。“这里不仅住得舒服,还能感受山水之美和书香气息,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刘奶奶感慨。
绿化地标:打造生态“封面” 提升城市“颜值”
若说住宅与老楼改造是“绣”好城市“里子”,延安岭绿化改造工程便是“绘”好城市“面子”。这片位于大众山北部山坡的地块,因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被黄石市定位为“区域生态地标”,成为黄石港区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的重要节点。
项目占地约20亩,改造面积约4900平方米。改造前,这里是荒山坡,杂草丛生,部分区域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大众山是黄石的‘城市绿肺’,不仅要‘变绿’,更要成为居民观景、休闲的好去处。”黄石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总工程师贺健说。
中国水电十五局项目团队摒弃简单“种树植草”,采用“乔灌草”立体种植模式,打造多层次生态景观。“我们选用香樟、桂花、樱花等本土树种,这些树种适应性强、成活率高,还能呈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效果。”项目安全总监安国全介绍,如今荒山坡已初步呈现“绿意盎然”景象。
为让景观“活”起来,团队还在山坡修建观景平台与登山步道。观景平台可容纳20余人同时观景,站在此处,黄石港区城市繁华街景尽收眼底;登山步道采用青石板铺设,蜿蜒向上,成为居民健身“打卡地”。“周末我会带孩子来这里爬山,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欣赏风景,比待在家里好多了!”市民王先生说。
延安岭绿化改造的意义,不止于提升城市“颜值”,更在于修复生态“里子”。团队改造中采用“工程防护+生态修复”的措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我们希望这里不仅是景观地标,更是生态示范点,为黄石生态修复提供‘电建方案’。”安国全表示。
黄石的城市更新,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在保护工业文脉与提升民生品质间寻找平衡。如今行走在黄石港区街头巷尾,东楚・延安岭高楼初具雏形,吉雄KT楼外立面焕发新彩,延安岭山坡绿意渐浓……这座曾经的“老矿城”,在中国水电十五局匠心打造下,正一步步褪去旧貌、焕发新活力。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从“生态薄弱”到“绿意盎然”,中国水电十五局以“里子实”的坚实保障,解决老城区居民“急难愁盼”;以“面子靓”的精致打造,提升城市颜值与气质。这份“实”与“靓”的结合,不仅改变黄石城市面貌,更重塑老工业基地的信心与希望。
未来,中国水电十五局将紧跟黄石城市更新步伐,在工业遗产保护、临空配套设施建设等领域下足“绣花功夫”,织补城市功能:地质里的红砖墙、老人大的适老电梯、延安岭的绿化边坡——这些“面子”与“里子”共生的细节,将改写城市基因,书写“老矿城”焕发“新活力”的时代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