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的黄石,晨雾宛如轻纱,缓缓漫过黄荆山北麓的老工业区。晨光穿透薄雾,在红砖厂房的坡顶上投下斜长的光影。斑驳的砖墙上爬满深绿色的爬山虎,锈迹斑斑的铁窗框里,几株野草倔强地从砖缝中探出头来,与远处塔吊的橙色臂架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在这里,一场以科技筑牢施工安全屏障、推动城市更新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中国水电十五局黄石项目部聚焦老城施工安全痛点,将智能监测系统深度融入传统建筑施工全流程,为这片承载工业记忆的黄石老工业区,量身打造覆盖风险预警、实时管控的智慧工地管理体系,为老城更新项目的安全高效推进注入了全新动能,同时,为城市“敏感地带”的更新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的新路径。
老城新题:“敏感地带”的更新之困
“黄石的老工业区,每一寸土地都连着居民的生活,每一声机器响都牵着大家的心。”站在项目规划图前,项目经理朱正发的手指划过密集的标注点。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黄石的城市肌理中沉淀着厚重的工业记忆,也遗留着空间拥挤、设施老化等问题。水电十五局承建的老工业及临空配套城市更新项目,恰好地处黄石港老城区核心区域——北侧紧邻万达美华酒店裙楼,东侧及西侧分布着多栋多层民房与社区建筑,南侧紧依城市主干道,局部地下还铺设有燃气管线等关键市政设施,堪称城市更新的“敏感战场”。
更棘手的是,周边建筑多为数二十多年前修建,结构本身较为脆弱;地下管网纵横交错且老化严重,施工不仅空间受限,对变形控制的要求更严苛到毫米级。如何在保障施工进度的同时,做好地下管网保护、道路通行维护、地下结构风险防范及周边建筑防护,最大限度降低对居民生活与商业经营的影响,成为项目团队开工前必须破解的第一道难题。
传统“人盯人”的施工管理方式在此处完全“水土不服”。常规深基坑开挖作业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周边老旧建筑沉降;一旦沉降值超出预警阈值,不仅会导致墙体开裂等结构安全问题,更会迅速激化邻里矛盾。而大型机械设备进场作业时,即便噪音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限值内,长时间持续的声响也容易引发老年居民投诉。
“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必须用科技手段破局。”在项目专题会上,朱正发拍板决定引入全套智能监测系统。为了找到适配老城区复杂环境的解决方案,项目团队用两周时间走访了多家智能监测设备厂商,实地考察了武汉等的类似项目,最终选定了噪音、扬尘24小时实时监测系统,同时引进基坑智能化监测系统——该系统集成应用测量机器人、土压力计、固定测斜仪、地下水位计等13类自动化监测设备,构建了一套涵盖支护结构、周边土体及环境的全要素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对施工全过程实时、精准、连续的监测与风险管控。真正实现从“人治”到“技防”的跨越。
智能破局:“云网天眼”的精准之策
走进水电十五局黄石项目现场,林立的智能设备如同一个个身着“科技铠甲”的全天候哨兵,分工明确又协同联动,悄然织就一张覆盖施工全场景的“智慧监测网”。
测量机器人是“智慧眼”中精度最高的“测绘员”。它稳稳扎根于经过校准的基准点,凭借自带的伺服马达精准驱动水平与垂直轴,自动捕捉分布在基坑支护、周边建筑上的监测点棱镜,以毫米级精度测量斜距、水平角与垂直角,实时解算三维坐标。通过每小时一次的周期性监测,哪怕是0.1毫米的细微位移,它都能精准捕捉,为结构变形防控提供最可靠的数据支撑。
土体分层沉降计宛如深入地下的“地层观察员”。施工前,技术团队会在关键区域钻孔,在不同土层深度精准布设带磁环的沉降环;地面上,专用探头通过感应磁信号、测量电缆长度,实时确定每个磁环的深度。对比不同时间的深度数据,就能清晰掌握各土层的沉降或隆起情况,为预判地下土体稳定性提供关键依据。
固定测斜仪是追踪水平位移的“地下追踪者”。施工初期,它便被逐节预埋进沿基坑周边布设的专用测斜管中,如同在地下搭建起“位移监测线”。工作时,它通过内置传感器测量测斜管相对重力垂直方向的倾角,再借助专业公式换算出不同深度的水平位移增量,累加后生成的位移曲线,让基坑支护结构、周边土体的水平移动趋势一目了然。
如果说智能设备是“智慧眼”,那云端智能管理平台就是远程运转的“智慧大脑”,时刻精准感知着工地的每一个动态。通过手机APP或电脑端实时汇聚位移、倾斜、沉降等多元数据及28个监控画面,构建全域感知网络。系统具备智能分析能力,一旦发现异常,即刻向责任人推送含风险位置、成因及处置建议的预警信息,形成数据驱动、快速响应的“中枢神经”体系,大幅提升风险研判的准确性与管理响应的及时性。
效能跃升:“智能系统” 的赋能之效
“智能监测系统不仅是工具升级,更是给项目管理装上了‘加速器’,让品牌口碑在细节里落地。”朱正发在项目第二季度总结会上的话,正被实打实的成果印证。
效率与成本的“双向优化”,成了科技赋能最直观的体现。管理端,传统模式下需4名管理员24小时轮班巡查,如今仅通过云端平台即可统筹全局;问题响应速度更是实现“质的飞跃”,从过去平均15分钟的到场处置,压缩至3分钟内的远程下达指令,处置效率提升80%。“以前经常接到通投诉电话,光协调问题就脚不沾地;现在检测系统智能管理、精准定位,我们能把精力全放在抓质量、赶进度上。”工区负责人李维欣感慨。
施工端的效率变革同样显著。过去,3名技术员需携带设备仪器、现场记录,耗时半天才能完成一次基坑巡检与数据整理;如今智能系统自动采集数据、云端实时汇总,管理人员在办公室点开屏幕,就能查看最新监测结果,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更关键的是,人工监测易出现的记录误差、数据滞后等问题被彻底规避,为施工安全筑牢“第一道防线”。
安全与信任的“双重保障”,让科技价值穿透施工围墙,直抵群众心里。自智能监测系统运行以来,测量机器人、土体分层沉降计等“智能哨兵”协同发力,实时捕捉基坑围护结构位移、周边土层沉降等关键指标,以全维度数据提前规避风险,实现基坑施工全周期平稳过渡,未触发任何预警,实现“三零”目标。中国水电十五局副总经理吴勇在项目安全生产“雷霆行动”专项检查中,充分肯定了这一科技赋能安全管理的创新实践。他指出:“智能监测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管理理念的革新。它让风险可见、可防、可控,为我们筑牢了安全底线,也为群众送去了安心保障。”
这份安全感,让周边群众的态度从最初的抵触,逐渐转为理解与支持。“以前总怕工地施工震裂墙,晚上睡觉都不踏实;现在看到楼上的监测设备24小时亮着灯,知道有人‘盯着’安全,心里就稳了。”社区居民张阿姨路过工地时,会主动跟值守人员聊两句系统的作用。万达美华酒店前台经理反馈:“施工以来,酒店客房入住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客人几乎没提过隔壁有工地的事,这在以往的城区施工中很难想象。”从管理效率的提升,到安全风险的防控,再到群众信任的积累,科技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这场“敏感地带”的城市更新工程,在安全与和谐的轨道上稳步向前。
夕阳西下,黄石老工业区的红砖厂房被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项目工地上,智能监测设备的绿灯依然闪烁,监控屏幕上,各项数据平稳跳动。远处,改造后的老旧小区露出新颜,这座承载着工业记忆的城市,正在科技的护航下焕发新生。
从“钢铁摇篮”到“智慧新城”,黄石的转型跨越,既需破解老城更新的难题,更需注入科技赋能的活力。水电十五局以智能监测为“安全密钥”,用精准数据化解施工风险,以民生温度拉近与群众距离,在黄石老工业区的土地上,奏响了科技护航、老城焕新的乐章。这场深度融合,不仅让城市更新走得更稳,更给老工业基地的未来发展,点亮了智慧前行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