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山风裹挟着砂砾,掠过轰鸣的机械群。在祁连山脉的余脉间,中国水电十五局甘肃皇城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画卷正徐徐铺展。轰鸣声中,有一个身影,他的“战场”不仅在钢筋水泥间,更在毫厘数字里——项目部灯火下,经营核算部负责人梅长旺,正用一把无形的“算尺”,为工程建设丈量着精准的基石。
灯光下,身形瘦削的梅长旺左手按着签证单,右手红笔在结算报表上仔细勾画。当看到“混凝土用量”数据时,他立即翻开施工日志拨通电话:“张哥,三号仓实测厚度和图纸对不上,咱们再核一遍……” 温和的语气中透着不容马虎的认真。这精准的“算力”,是他守护工程效益的生命线。
脚下“算”尺:泥土里盘出真数据
“小王,你看这钢筋绑扎间距,差个一两公分看着不起眼,核销时就是真金白银。”工地上,梅长旺指着施工面,耐心指导徒弟王涛。这场景,在皇城项目已是常态。
梅长旺这份对现场工艺的执着,源于他职业生涯的起点。2020年刚到清油河项目时,总经济师李刚的一句话就深深烙印在他心里:“想要搞好经营,必须要了解现场,做好经营与现场实际相结合。”他立刻将这句话付诸行动。
那些日子,他泡在工地:跟施工队学流程、记工艺,观察砂石料卸车的虚实方差,点点滴滴都记在沾满泥土的笔记本上。这泥土里“淘”出的原始数据,成了他日后成本测算最坚实的底气。
如今在皇城项目,这份用脚步丈量数据的习惯,不仅是他工作的准则,更成了他带徒弟的“入门课”。只要有空,他就拉着王涛去现场“量数据”,从土石方开挖的实际方量到大坝填筑的压实系数,从材料的损耗率到设备台班的消耗量定额,一一讲解如何用“算尺”把现场细节转化为精准数据。
“只有用脚把现场量透了,算出的数据才站得住脚。”这是他常对王涛说的话,也是他多年来的工作准则。
笔端“算”谋:合同里算出活路子
经营核算工作既需扎实的专业功底,更需在细节中为项目优化成本的“巧劲”。在皇城项目审核大坝填筑土方分包报价时,梅长旺敏锐捕捉到一处“硬伤”:报价将“土方二次倒运”按固定量全额计费。而他结合方案和现场踏勘,发现通过临时便道可直达,这笔费用纯属多余。
他没急着否定,反倒先沉下心“找依据”。锁定“运输费按实计取”条款,对照图纸坐标实地丈量,核算设备参数,把“无需二次倒运”的结论钉得扎扎实实。一张清晰的造价对比表,更将差价摆得明明白白。
等准备妥帖了,他才找分包方进行商谈。没一上来就否定对方的报价,而是先把量好的距离数据、画着施工便道的图纸摊在桌上,“你看咱们这现场条件,土料直接运过去多省事,二次倒运其实用不上。”话说到这份上,他才拿出早就想好的方案:“不如把二次倒运的固定费用去掉,就按实际运一次的成本算单价,这样既合规,你们的利润也有保障。”
方案最终敲定,仅土方二次倒运费用这一项,就为项目减少了约3%的分项成本,真正在合同规定和实际施工之间找到平衡点,把账算得又准又划算。梅长旺总说:“经营核算不是死盯着数字抠,关键是得透过报价里的细枝末节,找到既合规又符合实际的办法,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手心“算”温:带教里传下硬功夫
“梅师傅带我们核销材料,那叫一个‘锱铢必较’。”刚跟着他学习不久的小王回忆起来,手里还拿着那本记满批注的台账,纸页上有梅长旺用红笔圈出的砂石料误差点,边缘带着点被手指反复摩挲的毛边,仿佛还留着师傅批改时的温度。
小王记得,师傅总说材料核销得让数据自己“说话”。“每回核对前,都会先让分包自己盘清楚领用量,等我们带着尺子、台账去现场量完钢筋、数完水泥,再一条条跟他们对。”
在一次砂石料账面核对中,小王发现数据有差,他正着急找原因,梅长旺带他走进料场。脚边的料堆还留着前几天卸货的车辙印,他弯腰捡起块碎石,摊开手心让小王看:“你看这石子的粒径,比台账上记的小一号,说明可能混了别的料。”他没直接下结论,只是陪着小王一点点核对过磅单、查卸料监控,直到发现是两批不同规格的砂石混堆导致了误差。这“硬功夫”的传授,常在细微处见真章。
“师傅从不直接说谁对谁错,就陪着你一点点抠,直到数字和料堆对得上为止。”小王摸着账本上的红笔批注,那些圈点旁的小字备注,字里行间,全是教怎么把账算进心坎里的温度。
五年光阴,从清油河畔初出茅庐的新手,到皇城项目里能担重任的骨干,梅长旺用脚步丈量现场、用数据锚定精准、用耐心传承匠心,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长答卷。青春的面庞未必稚嫩,温和的性情也非软弱。在祁连山腹地这座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版图上,这位97年的年轻人,正用他的方式在图纸的毫厘间较真,在数据的刻度上深耕,一笔一划,勾勒出新一代水电建设者扎实成长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