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伴水而生,因水而兴。“赣”字由“章”“贡”二字组成,代表着流经赣州境内的章江和贡江。章江贡江交汇,即为赣江。助力乡村振兴,央企责无旁贷,在章江流域旁,大埠乡境内,电建人正在紧锣密鼓的为当地百姓修一条“幸福通道”——水电十五局赣县抽水蓄能电站工作组正式进驻赣县大埠乡坪田村。
匠心浇筑民生路
工作组负责人华永超,在深入坪田村坪田组进行细致考察的过程中,发现连接坪田组区域十几间住户之间的土台阶,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变得破败不堪。每逢雨季来临,这些土台阶更是泥泞难行,给村民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扰。村民们若想避开这段泥泞的土台阶,就不得不选择绕行至少5公里的崎岖山路,这对于日常出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在一次工作组例会上,华永超郑重地提出了这一问题,并表达了自己的决心:“我们此次进驻大埠乡,不仅仅是为了建设好抽水蓄能电站,更重要的是要为当地的老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这个土台阶的问题,我们必须尽快解决,不能让村民们再为出行发愁。”他的话语坚定而有力,赢得了在场所有工作组成员的一致认同和支持。
说干就干,工作组迅速行动起来,立即召集技术骨干成员,有条不紊地组织开展地形勘察和方案制定工作。面对深山之中那陡峭险峻的山势以及错综复杂的地质条件,现场负责人辛超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带领技术员多次深入实地进行细致考察。
经过多方讨论和反复论证,最终决定采用强度适中的C30混凝土进行台阶浇筑施工。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使用效果,根据地势条件,每级台阶的高度控制在15厘米左右,宽度则设定为约100厘米,这样的设计既充分保障了行人的安全性,又兼顾了村民在负重行走时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一条银链系深山
赣南群山如墨色波涛般绵延起伏,在赣县大埠乡的云雾秘境里,坪田村静卧于半山腰的薄纱之后。一条银灰色的混凝土台阶宛如一条灵动的银链,蜿蜒曲折地向上延伸。这条台阶不仅将水电十五局承建的赣县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与山坡上的的坪田村紧密相连,更在崇山峻岭间绘就了诗意栖居的注脚。
施工过程中,难题接踵而至。材料运输成了最大的“拦路虎”,深山里道路狭窄,坡陡弯急,大型运输车根本无法通行。只能换小运输车一趟一趟的拉材料。五月的赣州进入汛期,施工却未停歇。为赶在雨季高峰前完工,工人师傅们身披雨衣,浇筑声、振捣声在细雨中交织,同时不忘做好硬化养护。
这条精心设计的台阶全长达到了90米,宽度维持在1.5米,垂直高度则高达25米。它成功地替换了原先那条泥泞不堪、坡度陡峭的土台阶。如今,这条台阶已然成为了村民们日常出行的“幸福通道”,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舒适。雨后初霁时,台阶表面泛起的珍珠光泽,倒映着村民背着竹篓拾级而上的轻快脚步。
“以前每逢下雨天,那条土路就变得异常湿滑,有好几户村民都在那里不慎跌倒,真是让人提心吊胆。”村民黄大爷的眼中满含感激之情,他感慨地说道,“现在可好了,路修成了坚固的混凝土,还贴心地加装了安全护栏,真是为我们解决了大问题。”村民黄大爷的一番话,不仅表达了他个人的心声,更是道出了坪田村二十余户村民的共同感受和由衷的感激之情。
缔结企民“鱼水情”
5月20日,坪田村村委会为工作组送来了感谢信,感谢工作组在其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鼎力相助表示衷心感谢。便民台阶的修筑,不仅畅通了村路,更是打通了水电十五局与当地村民之间的“心路”。
信中特别指出:感谢十五局能秉持高标准、严要求,为乡村振兴建设作出的无私奉献以及对坪田村的鼎力支持。同时,工作组对村委会在协助寻找水源、协调营地用电等方面做出的帮助给予感谢。
夕阳缓缓西沉,将最后几缕鎏金的光影洒在混凝土浇筑的台阶上。那些原本冷硬的灰色石阶在斜照中泛起琥珀色的光斑,连缝隙里探头的野草都镀上了金箔。在暮色里化作蜿蜒的"银链",每个转折处都流淌着熔金般的光泽。
“27、28、29、30......”放学而归的孩子们数着台阶,黄大爷提着新采摘的杨梅疾步而来,布满茧子的手抓起一把就往工人兜里塞,还不忘念叨:家里没啥好吃的,尝尝我们山里的新鲜杨梅。
傍晚时分村民们三五成群坐在台阶上,来缓解一整天的疲惫。欢声笑语中夹杂着沟渠中的蛙叫声,望着路灯下蜿蜒而上的银链,心中满是感激。
电建蓝的身影曾在山间连成流动的标线,如今化作拾级而上的民生温度。当佝偻着身躯的大爷也能稳稳登山,当放学的孩童蹦跳着数台阶不再怕滑,基建力量的厚度便有了具象刻度。在这片浸透红色基因的土地上,每道平整的防滑纹都在续写着鱼水新篇。
未来,水电十五局将继续与大埠乡携手并进,坚定不移地发挥央企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和专业能力。工作组全体成员将一如既往秉持央企担当,在稳步推进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的同时,始终心系群众所盼。确保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奋力书写出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