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 正文

在“快思考”与“快执行”中寻求机遇

来源:第一工程公司 作者:戚泓 时间:2025-05-29 11:28 分享

2024年夏天,河北藁城区格外闷热,在水电十五局藁城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工地上,朱恒心正盯着新安装的喷淋系统若有所思。朱恒心一直为项目环保标准达不到上级要求而担心,现如今他心中的担子终于放下了... ...

“老经验”撞上“新问题”

朱恒心,这个在工地摸爬滚打了二十年的 "老把式",正经历着职业生涯最颠覆的转变 —— 从靠嗓门喊、靠经验管的 "粗放派",变成了会蹲在扬尘监测屏前算数据的 "精细人"。

老朱目前任水电十五局河北藁城项目部的生产负责人,在水电行业24年,他的管理经验来自于多年来在施工一线的摸爬滚打。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项目类型,他曾经的“老经验”似乎“不灵光”了。面对新的政策要求,以及更加严格的环保要求,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藁城区城中村提升改造项目被环保部门检测扬尘数据超标,环保部门带着监测仪来,测出现场的扬尘数据仍在中高值徘徊。

老朱急了:"我们每晚 10 点前就停工,以前这么干都没事!" 可面对检测仪器上冰冷的数据,也是百口莫辩。更让他不解的是,检查建筑垃圾堆放区时,雨水把水泥袋泡得稀烂,污水顺着路面流进下水道,被城管部门开了罚单。

那晚他蹲在宿舍门口抽了半包烟,看着自己磨破的劳保鞋,突然觉得这双走了二十年工地的脚,好像跟不上现在的要求了......

项目部加装了喷淋系统,水管喷出细密的水雾,在七月的阳光下划出半道彩虹,惊飞了堆料区几只觅食的麻雀。项目正常开工,老钟心里总算舒了一口气。

一本书带来的转机

转机来自公司发的《思考,快与慢》。

老朱起初觉得这书跟工地没啥关系,直到看到 "别凭感觉做决定" 那章,突然想起自己每次安排洒水车,都是凭经验 "看天吃饭"—— 天晴就多洒,阴天就少洒,结果扬尘监测数据忽高忽低。

书里说的 "系统 1" 和 "系统 2",不就像自己的经验直觉和理性规划吗?他第一次觉得,管工地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出点“新点子”,探索“新路径”。

他开始在人民医院试点新办法。首先,他把文明施工从 "面子工程" 变成 "里子规矩",带着技术组把《文明施工标准》拆成更加具体的要求,并且将河北省“六个百分百”和“七个到位”的要求纳入现场考核规范。

最让工人惊讶的是,“老朱”不再只靠眼睛看,而是通过智能APP实时观测 PM2.5 监测仪数据,并实时记录洒水路线和频次,总结经验教训。

有个老班组抱怨:"搞这么麻烦干啥,我们以前堆材料不也没出过事?" “老朱”没发火,带着他们看监测屏:"昨天你们钢材区扬尘超标,知道为啥吗?钢管堆放间隙太大,风一吹全是灰。" 说得大伙心服口服,整改措施随之进行。“老,旧”从来都不是问题,“守正创新,敢于求变”才是关键,在困局中开新局,于挑战中寻机遇,才是一名老共产党人的本色!想到这里,“老朱”的“求新”信念愈加坚定了起来。

文明施工变 "看得见的好处"

“老朱”的改变,慢慢让工人们尝到了“甜头”。

他将在人民医院的扬尘管理经验带回到回迁房改造提升项目,并结合具体的施工节点,取得了十分出色的成效。

更直观的是,工地门口的扬尘监测屏成了 "活广告",过往市民看见数据达标,对工地的态度从投诉变成了点赞。

最让大伙感受到“老朱”变化的则是在2024 年下半年藁城区更为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中的应对。

连续的天气不利条件令藁城区的施工条件变得极为不利,扬尘数据不达标,项目就无法正常实施工。

此时的“老朱”早已将扬尘管控的具体措施落实到各个部组:苫盖,洒水,巡视层层部署到位,依据大数据精准布控,让“不可为”转化为“可为”,将“困难”转化为“动能”,保证了关键节点的施工有序进行。

如今走进老朱管理的工地,第一眼就能看见整齐的材料堆场:钢筋按型号码成 "豆腐块",覆盖着统一的绿色防尘网;加工区地面画着黄色引导线,连灭火器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建筑垃圾区用红、黄、蓝三色标识,分别对应可回收、不可回收和有害垃圾。最显眼的是项目各关键位置的电子屏,实时滚动着扬尘、风力数据,还有当天的文明施工优秀班组名单。

今年春天,每当和“老朱”谈起过去两年的施工历程,都不禁惊叹道:"现在路过都闻不到灰味,晚上也听不到叮当响,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老朱指着头顶的喷淋系统和墙上的清单,笑说:"没啥秘诀,就是把以前凭感觉干的事,变成按规矩、看数据干,慢慢来,认真改。

暮色里,“老朱”蹲下身检查苫盖好的砌块材料,发现苫盖依然存在“死角”,立刻喊来工人调整。

这个曾经靠经验吃饭的 "老把式",现在最常说的话是:"文明施工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让咱们自己干活更舒服、更安全。"

当最后一盏路灯亮起,工地上的喷淋系统又自动启动了,细密的水雾中,老朱的背影显得格外踏实 —— 那是一个老建筑人,用二十年经验打底,再加上一点书本里的智慧,慢慢走出的新路子。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