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 正文

咬定脱贫不放松——记水电十五局驻上庙村扶贫干部狄松

来源:党委工作部 作者:鞠和良 时间:2019-12-10 12:36 分享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由起初的109户423人减贫到现在的2户4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0.398%。这一喜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驻村干部的倾力帮扶!”这是上庙村支部书记杜亚军在汇报会上的交流发言。

绵绵之力,久久为功,这一份成绩单,是上庙村扶贫干部和帮扶人一点一点干出来的。

上庙村是水电十五局“两联一包”定点扶贫村。狄松就是杜书记口中扶贫干部中的一员,也是水电十五局第四位驻村扶贫干部。

知晓农村苦  立下帮扶志

上庙村地处秦岭腹地,属典型的贫困高寒山区,全村村民290户1004人,贫困人口近乎占了一半,是全镇唯一的国家级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2019年3月12日,狄松离开了自己熟悉的项目,踏上了扶贫之路。

“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知晓农村的苦,老百姓的不易!听到单位招聘驻村干部的消息,我毫不犹豫就报名了,被选上特别开心,就想为大家干点是实在的事!”

掌握具体情况,才能精准施策。到达上庙村后,狄松先是了解基本情况,查阅相关资料,跟着走访群众,不多久就成为村里的熟人。有人亲切的称呼他小狄,也有人称他老弟,大伙儿都乐意跟他唠嗑。

根据减贫任务,狄松今年需要帮扶贫困户3户10人、非贫困户7户19人。很短的时间内,狄松不仅对自己联系的贫困户家庭的状况了如指掌了,就是全村贫困户的情况也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

周红珍是村里的危改户,一家4口,丈夫身体三级残疾,哥哥是位智障人士,儿子在省外就读。三间土坯房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破旧不堪,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陈旧不堪的房子,没有一件像样家具,饱经风霜的脸,触动着小狄的心。

他先后入户八次,不厌其烦的宣讲危改政策,做通周红珍及家人做思想工作。动工前,狄松骑着电动车,跑上跑下联系施工队及建材供应商,发挥个人专业优势,进行技术交底和质量管控。

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周红珍家危房改造完成,以前的土坯墙变成了砖墙,粉刷一新;凹凸不平的地坪面被贴上了地板砖,光亮有泽;黑乎乎的屋顶变成了PVC吊顶,干净整洁;老旧破损的瓦面换成了红瓦,焕然一新;80平米的土院落完成场地硬化,宽敞便捷。

“住上新房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梦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回想起修房期间,小狄忙前忙后、满身泥土、汗流浃背的情形,”周红珍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看到贫困户的笑脸,我感觉自己的的付出是值得的!”狄松说。

谋划好产业 拓宽奔富路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解决困难村民“穷怕了”的畏难情绪。

狄松以走门入户、院落会等方式,积极宣讲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开展扶智扶志教育,激发了村民内生动力。

村民有了动力和信心,狄松和驻村扶贫干部一起,开始积极寻找适合上庙村各家各户的脱贫致富方案。

要想从“输血”向“造血”转换,产业发展是硬道理。经过走访调研商讨,发现村里适合种植食用菌,计划开辟第四产业。狄松他们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局工会的大力支持。

狄松和大伙开挨家挨户做工作,没有之前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之前产业的示范效应显现出来了,村民从产业中尝到了甜头。

“我们相信你们!跟你们干!”短短的一句话听得狄松他们眼睛红红的。

2019年3月,局工会投资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帮建10万袋食用菌产业基地,为上庙村减少了资金压力,保障了产业的顺利推进,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

通过学习相关书籍和上网搜索资料的方式,小狄熟悉了香菇种植技术,积极为广大群众及时普及种植的科学知识。同时,鼓励大家积极加入股份经济联合社进行入股,年底实现集体经济分红。

狄松一点一点的答疑解惑,让群众放下思想包袱,抛弃后顾之忧。经过努力,共筹集股金20余万元,入股的53户贫困家庭年底可获得20%入股分红,这让大家尝到了甜头。

“这类大的叫肉菇,价格比较低!你们瞧!这种小的,花纹匀称的花菇,卖价是最好,赚钱就全靠它哩!现在水电十五局还帮建了烤房,香菇深加工烘干后,就再也不担心放置问题了!”一位贫困户指着满屋筐装香菇,高兴的讲解着。

据了解,仅食用菌这一产业已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60个,通过种植劳作、产业分红和政府财政补贴,为每户贫困家庭增收1100元。

飞鼠产业是村民增收的一大支柱,牛爱绒是村里飞鼠代养户,今年水电十五局加大了扶持力度,追资38400元购置飞鼠幼崽180只,使养殖规模扩大到300只

对于飞鼠养殖牛大姐有着自己的秘诀。“之前,一直用柏树叶喂他们,没有营养,时间长了飞鼠容易生病。我就琢磨着,用玉米面、小麦、大豆磨成粉,蒸成面团,切成小块,飞鼠特别喜欢吃!”

据牛大姐说,每只飞鼠可以为她带来260元的收益,除上缴集体经济组织用于贫困户分红的15000元以外,飞鼠养殖每年可以为她增收3万元。

而今的上庙村,一亩亩黄花菜点缀了田野,一排排食用菌大棚、一垄垄油葵露出了笑脸,种植业、养殖业全面开花,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在水电十五局的帮扶下,已经形成了油葵、黄花菜、食用菌、飞鼠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水电十五局不仅帮我们搞产业,还帮我修建了文化广场,节假日搞活动也有地方了,提升了村容村貌!”

“现在公路通到我家门口了,也吃上了自来水,在建的信号基站年底前竣工,届时我们村就可以实现3G网路全覆盖了!感谢水电十五局,感谢党的好政策!”村民说道。

“感谢领导没忘记我!仅仅为了我,多花了七万元,打通了1.5公里断头路,把入户水泥路修到了我家门口!”一组村民李石头激动的说道。

发展产业、落实补贴、打通道路……,解决实际困难,狄松和驻村队员们用事实和实绩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与赞赏。

领导口中能干人  村民眼中贴心人

“狄松,电脑上这个提示什么意思!”

“狄松,过来把这个报表填一下,电脑不会用!”

……

贫困户建档扶贫资料特别多,还必须在网上填报,这项工作对于不懂电脑的村干部来说比什么都头疼。

狄松的到来,大家都笑开了脸,信息录入不再是难事!

“狄松,有着工程人特有的较真!干工作特别拼,工作质量没的说!”

狄松不仅是村里的电脑高手,还是爱心超市的管理者和食堂的管理者。

“狄松特别能干,人勤快能吃苦!食堂管理的井井有条,账目一目了然,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贫困户任金娥,丈夫去世,身体多病,靠上山采摘连翘、五味子、橡子维持正常的生活。在一次上山捡柴时,跌倒摔断三根肋骨,出不了重力,无法上山采摘药材,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任金娥家比较偏远,距村委会还有6公里,来回办事特别不便。

狄松经常骑电动车送她回家,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以真心换真心,是扶贫工作的真正秘诀!”狄松这样告诉我们。

“平等对待贫困户,和贫困户做朋友。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不能以那种俯视贫困户的姿态去工作,这样只会引起贫困户的反感,对你敬而远之,那么你在村里的工作也就无法开展了。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与他们接触、交谈、拉家常,这样才能接近他们、融入他们,使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

任金娥的事,狄松一直记在心里!多方联系,在超市给任金娥找到了一份工作。

“特别感谢狄松,我现在在超市上班,每月1250元,生活好了很多!”任金娥说道。

“狄松工作做的很到位!他包的3户贫困家庭10口人,全部脱贫了!”支部书记杜亚军说道。

谈到工作的体会,狄松说道:“作为扶贫干部,你得换位思想,设想如果我是他家中的一员,那么我家有哪些困难、需要什么、需要扶贫干部为我家做什么。时刻站在贫困户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再以帮扶干部的身份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

“贫困户遇到困难,如果第一时间想到我们这些扶贫干部,那就是对我们的信任,那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肯定!”狄松说道。

“现在,减贫任务已基本完成,但如何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这是我们的接下来要做的工作!”

“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责任”,带着这份信念,狄松和队友继续坚守一线,迈步前行。他们铿锵有力的脚步继续谱写着央企的责任与担当,诉说着央企的情感与情怀。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