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艺苑风采
家乡记忆
发布日期:2025-11-04 来源:科研设计院 作者:梁炜昊 字号:[ ]

我的家乡在陕西韩城,一座被黄河水静静滋养的小城。它不似西安那般热闹扎眼,也没有咸阳那样帝王架势,却在时光的长河中,沉淀出属于自己的古朴与温情。对我来说,韩城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一生无法抹去的记忆底色。

韩城的清晨,总是从黄河的水汽里醒来。小时候,我常跟着爷爷去河边“逛河滩”,看那金色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河面上,像给河水披上一层金纱。黄河在韩城段不似壶口那般咆哮,它缓缓流淌,像是在低声沉吟着几千年的故事。河边的芦苇荡里,常有白鹭惊飞,偶尔还能听见打鱼人的号子声——那嗓门儿带着浓浓的秦腔味儿,粗犷得很。

离黄河不远,就是韩城古城。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锃亮,踩上去还会“咯吱咯吱”响。两旁的明清老屋依旧保留着旧时模样,灰砖黛瓦,木门上的铜环被摸得发亮。古城的巷道窄得很,两个人并排走都得侧着身子,我小时候和小伙伴最喜欢在里面“捉迷藏”,跑着跑着就钻进了某个陌生的院子,被院里的老槐树吸引住了脚步。

说到家乡,最让我魂牵梦萦的,还是那独一份的美食——羊肉饸饹。韩城的羊肉饸饹,是我心中的第一。新鲜的山羊肉,配上十几种香料慢火咕嘟几个小时,直到肉烂汤浓。手工压出来的荞麦面饸饹,筋道爽滑,浇上滚烫的羊肉汤,撒上葱花、香菜,再滴几滴辣椒油——那叫一个香得很!冬天的早晨,一碗下肚,全身都暖烘烘的,连鼻尖都冒着热气。同时,韩城是“中国花椒之乡”,花椒的香气无处不在。春天的花椒芽,嫩绿嫩绿的,带着微微的麻香。用开水焯一下,拌上蒜泥、香醋、香油,就是一道下饭神器。我奶奶还喜欢把花椒芽裹上玉米面蒸窝头,出锅时那香味儿能飘到邻居家,惹得隔壁小孩跑来问:“婶儿,今天做啥好吃的呢?”

比起美食,更让人难忘的是家乡的节日。韩城的节日总是热闹非凡,尤其是春节。腊月二十三小年一到,家家户户就开始“扫尘”,把一年的灰尘都扫出去,寓意辞旧迎新。除夕那天,全家团圆,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大年初一,人们穿着新衣走亲访友,街道上锣鼓喧天,秧歌队、社火表演一个接一个,看得人眼花缭乱。我记得小时候过年,最期待的就是“接神”。半夜十二点,鞭炮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爷爷会带着我去村口的土地庙烧香祈福,回来的路上还会给我买一串糖葫芦,那叫一个甜到心坎里。

除了春节,韩城的“司马迁文化节”也很有特色。每年农历七月,人们会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纪念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游客齐聚韩城,共同缅怀这位文化巨匠。

韩城自古人才辈出,最著名的当属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他写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祠墓坐落在芝川镇的高岗上,沿着陡峭的石阶向上攀登,仿佛在一步步走近这位伟人。站在祠前俯瞰黄河,你会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我小时候最喜欢去外婆家,她家在农村,院子里有一棵大枣树。每到秋天,枣子熟了,我就会搬个小板凳,拿着竹竿“打枣”。枣子掉在地上“咚咚”响,我和表弟就赶紧捡起来,擦一擦就往嘴里塞,甜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夏天的晚上,我们还会在院子里“乘凉”,听外婆讲“黄河的传说”。她说,黄河里有一条“大鲤鱼”,会在月圆之夜跃出水面,给看到它的人带来好运。我每次听完,都会盯着河面看很久,希望能亲眼见到那条神奇的鲤鱼。

离开家乡多年,每次回去都能感受到它的变化。新修的公路宽阔平坦,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古城经过修缮后焕发出新的活力。但无论如何变化,韩城骨子里的那份古朴与温情从未改变。每次吃到羊肉饸饹,我就会想起家乡的味道;每次听到秦腔,我就会想起黄河边的号子声;每次看到青石板路,我就会想起儿时的欢声笑语。家乡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线,把我牢牢地系在这片土地上。这份家乡记忆,将会伴随我一生,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