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艺苑风采
光的容器
发布日期:2025-11-14 来源:第四工程公司 作者:伍天丽 字号:[ ]

来此之前,我未曾想过,光也是有重量的。

它沉甸甸地压在贵州兴仁潘家庄的群山上,让绵延的绿意显得浅了几分。这里的太阳格外钟情大地,燥热的南风裹挟着赤红色岩壁的余温扑面而来。千百年来,慷慨的馈赠化作赭红山岩上的褶皱,终日在时光裂缝中流淌又蒸发。

直到我看见那片蓝。

当第一束晨曦刺破云层,那些沉默的深蓝突然苏醒,像万千鳞片在山脊上起伏,带着金属的质感,沿着山势铺陈开来,六万多块光伏板,如同30个标准足球场的采光面积,就这样静静地伏在曾经荒芜的山坡上,承接天光。

我总爱在清晨走上山坡。那时,雾气还未散尽,远山如黛,近岭含烟,逆变器发出细微的嗡鸣,与山涧溪流形成奇妙和声。忽然,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像一支金色的箭,射在最近的那块板上。顷刻间,光沿着板面流淌,从一块跳跃到另一块,整片山坡的蓝色矩阵次第亮起,泛起泠泠的辉光。

这让我想起山下的老村长。他蹲在地头,捏起一撮土,慢慢捻着,说:“这地,晒了几辈子太阳,除了长些耐旱的苞谷,再长不出别的金贵东西。”他的手粗糙如树皮,脸上的皱纹像是被这同样的日头一刀刀刻出来的。而今,他指着那片蓝,眼睛眯成一条缝:“现在好了,这光,总算能存住了。”那片深蓝,在他眼中,不再是简单的发电设备,而是改变这片土地命运的希望之光,是开启新生活的钥匙。

存住光的,不只是这些板,还有盘旋在山间的“钢铁蜂鸟”——无人机吊装。曾经工人们围着图纸叹息,“潘家庄的山太陡了,骡马踩不稳蹄子,运输车开不进山道,连人扛着光伏板往上走都得手脚并用。”起初,大家试着在山坡上凿台阶、搭栈道,可山石坚硬,进度慢得像蜗牛,眼看着雨季要到,所有人都揪着心。

直到那架银灰色的无人机腾空而起,一切才有了转机。它翼展足有三米,机身下挂着特制的吊装架,稳稳勾住一块光伏板。操控员在山脚下的平板上轻点屏幕,无人机便缓缓升空,把光伏板稳稳送到半山腰的安装点。地面上,工人早已等候在那里,伸手就能接住这块“希望之板”。阳光下,无人机的影子在山坡上移动,与蓝色的光伏板、赭红的山石相映,竟像是一幅流动的画。有次我凑近操控台,看见屏幕上满是密密麻麻的参数——飞行高度、风速、吊装角度,操控员的指尖在屏幕上飞快滑动,额角沁着汗:“每块板都得精准到位,否则后续安装就卡壳。”

在山坳深处,几排房屋错落排布,水电十五局的建设营地便坐落于此。营地的墙壁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彩,与远处山坡上的黑色矩阵遥相呼应。营地里,工人们正忙碌地穿梭着,有的在检修无人机的螺旋桨,有的在清点光伏配件,他们的身影在光影中忽明忽暗,仿佛与这片被光点亮的土地融为一体。偶尔有无人机从营地起飞,带着清脆的嗡鸣掠过山脊,那声音不像机械的轰鸣,倒像是为这片山河奏响的新乐章。

暮色四合时,我站在山坡的最高处。光伏板收敛了白日的辉光,变得沉静而幽深。山谷里的村庄,灯火次第亮起,温暖,安宁。那灯光里,有一部分就来自我脚下的这片蓝。光,从天空到山坡,再化作电流,流入寻常百姓家,点亮一盏灯,烧开一壶水,转动一台电视。它不再是转瞬即逝的过客,而是成了这山谷血脉的一部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那片铺展在山脊的深蓝,正是大地之上最深情的“光的容器”。它以科技为骨、以坚守为魂,将漂泊的天光收纳、沉淀,化作滋养土地的能量、照亮生活的暖意。从此,光有了栖息之地,山河有了新生之力,而这盛满光的容器,终将在岁月里,持续传递着希望与新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